撰文:黃佳君醫師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會員/新竹菁英診所院長

你是否曾經走一小段路,就感到下背痛,單側或雙腿痠、麻、痛,甚至無力,需要停下來休息呢?如果有的話,你就有可能是脊椎狹窄的患者!黃佳君醫師以腰椎為例,跟大家一起認識這個常見的脊椎問題,了解它的成因、症狀,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疼痛,以及如何治療。

脊椎狹窄到底是什麼?它又是怎麼形成的?

脊椎狹窄大部分是因為退化性病變造成,如 : 小面關節炎/肥大、黃韌帶肥厚、椎間盤退化、骨質增生、脊椎滑脫等,導致椎管及椎間孔管腔變窄,進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而引發不適感

正常腰椎的結構和脊椎狹窄示意圖

脊椎狹窄分類

可以簡單地把脊椎狹窄分成兩大類,中央狹窄(central stenosis)及側邊狹窄(lateral stenosis)

中央狹窄(central stenosis)

如果壓迫的部位是靠近中間的脊髓,稱之為中央狹窄,其主要症狀就是神經性跛行,這一類的病患有一個特點,身體往前傾時,症狀會減輕,有點像是在大賣場推購物車的姿勢。

側邊狹窄(lateral stenosis)

當身體往後仰時,症狀加劇。壓迫的部位靠近側邊的神經根則是屬於側邊狹窄,會引起嚴重的下肢痠麻痛,不管坐姿或站姿都有明顯症狀,也就是疼痛強度與姿勢改變大致上比較沒有關聯。

脊椎狹窄分類

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 年紀50歲以上
  • 久坐族
  • 搬重物的勞工
  • 姿勢不良者

脊椎狹窄有什麼症狀?

脊椎狹窄的病程是漸進式的,早期輕微的脊椎狹窄並不一定會有症狀,隨著狹窄的程度增加,對脊髓或神經根的壓迫慢慢增強,就有可能引發症狀,如下的症狀:

  1. 下背痛
  2. 臀部或髖部疼痛
  3. 下肢痠、麻、痛,無力,抽筋,站不久,走不遠(神經性跛行)。所謂神經性跛行指的是病患行走一段距離後會因為下肢嚴重痠麻痛而走不動,透過蹲下或坐下休息數分鐘後,下肢症狀改善,又可站起來行走。
  4. 其他還有一些少見但極嚴重的症狀,例如:下肢癱瘓,大小便功能受影響等。

如何診斷脊椎狹窄呢?

醫師會透過問診、身體檢查、影像檢查(X光、電腦斷層、 核磁共振)等來診斷脊椎狹窄症。電腦斷層的好處在於偵測骨頭的病變,較容易辨識椎弓解離、骨刺增生、軟組織鈣化等。核磁共振則擅長分辨軟組織與周圍的關係,因此能較清楚顯示出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程度、以及韌帶增生等。如果病患有典型的症狀,加上影像顯示脊髓腔的面積明顯變窄,便可明確地診斷為脊椎狹窄。

要怎麼治療脊椎狹窄呢?

脊椎狹窄的治療方法,如下:

  • 姿勢調整及運動

    :輕微的腰椎狹窄僅需日常生活姿勢調整,如避免長時間久坐、彎腰以及搬重物等。此外,應避免激烈的運動,可以從事健走、游泳或是踩腳踏車。
  • 口服藥物

    :消炎止痛藥、神經穩定藥物、肌肉鬆弛劑。
  • 復健、物理治療

    :透過強化背部肌肉,以提升脊椎的穩定性。穿戴背架也有助於支撐腰椎。
  • 注射藥物

    :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或是選擇性神經根注射,有機會可以暫時緩解急性疼痛症狀。
  • 增生治療(PRP注射)

    :一般會透過超音波或X光導引的方式注射。
  • 手術

    :當疼痛或下肢無力症狀嚴重到影響日常作息,或是已經影響大小便功能,就必須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手術的主要目的是做神經減壓,移除壓迫脊髓腔及神經根的結構,恢復脊椎的穩定度。
治療脊椎狹窄六法

腰椎狹窄注射PRP主要目的:

  • 緩解疼痛與減少發炎

    :PRP內含豐富的生長因子,可以幫助降低神經發炎反應,進而減輕疼痛。
  • 修復軟組織與神經減壓

    :腰椎狹窄常起因於椎間盤退化、韌帶肥厚或小面關節炎。PRP可促進軟骨、肌腱和韌帶的修復,間接減少神經壓迫,提高脊椎穩定性
  • 增強椎旁肌肉與筋膜的健康

    :肌肉退化或無力會加重脊椎的負擔,PRP可促進肌腱與筋膜修復,改善腰部支撐力,減少腰椎狹窄帶來的不適。

PRP注射適合哪些腰椎狹窄的患者?

  1. 仍有一定活動能力,尚未到需要手術的程度。
  2. 主要症狀為慢性腰痛或輕中度的腿部痠麻痛。
  3. 希望減少對止痛藥或類固醇注射的依賴。
黃佳君醫師,PRP注射,增生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

對於PRP注射應有的正確觀念

  1. PRP可以幫助減少疼痛、降低發炎並促進軟組織修復,但是它不能改變骨骼結構,因此對於嚴重的神經壓迫效果有限
  2. 需要多次治療,通常需要3-4次以上的注射才有一定程度的進步。
  3. 注射後仍需搭配復健及運動治療,效果較佳

結論

今天我們學到了脊椎狹窄的成因、症狀與治療。如果你或你的家人被這些症狀所困擾,請向專業醫師諮詢。想獲取更多健康資訊?記得訂閱菁英診所的頻道。

專欄醫師簡介/門診時間

劉博仁醫師

尤稚凱醫師

洪辰宇醫師

黃昱喆醫學博士

黃佳君醫師

陳光耀教授

蕭詠嫻醫師

康曉妍醫師

吳佳璋醫師

江家瑋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