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久治不癒?問題可能藏在薦髂關節!
飽受下背痛和傳導痛的病人,常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或骨刺,然而,有不少案例是屬於「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由於疼痛症狀與坐骨神經痛有著高度的相似,加上影像難以判斷,而未正確診斷及獲得適切的治療,使得腰痛長年如影隨形。醫師準確的鑑別診斷至關重要,掌握病根透過增生療法針對關節內及周圍病灶促進修復,不再需長期接受復健治療。

以往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患者必須長期接受復健治療,但由於韌帶層層疊疊,熱敷和電療皆不夠到位,以致於效果有限。
案例分享
下背疼痛反覆發作,經精準診斷與增生治療後重新行走菁英診所幾年前,有一位約55歲的女性患者,7-8年前曾在其他醫療院所診斷為「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治療後有明顯改善,但近年症狀再度出現,並更加嚴重惡化。在復發過程中,曾嘗試復健、電療、甚至施打類固醇注射,但均無法緩解疼痛。來到菁英診所時是坐著輪椅來求診的,當時患者行走時疼痛指數高達10分,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無法站立行走,只能依賴輪椅代步。
經理學檢查及超音波及其他影像檢查後,確診為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治療時,發現患者在治療薦髂關節後,疼痛未緩解,經判斷認為薦神經根發炎嚴重,需先降低發炎,因此給予神經根減壓注射,降低神經疼痛,之後再結合高濃度自體血小板(PRP)注射於薦髂關節及韌帶,啟動修復。患者在第四次回診時,已能脫離輪椅、獨立行走,同時患者也接受物理治療與運動訓練,協助強化核心與骨盆周圍肌群,避免疼痛復發。
薦髂關節解剖構造
薦髂關節位於薦椎左右兩側與髂骨相鄰之處,屬於人體最大的軸向關節,主要負責將上半身的垂直運動傳遞至下肢,如身體彎伸、旋轉、傾斜等,薦髂關節外有薦髂韌帶和肌肉群(核心肌群)包覆,可維持活動時的穩定性,這個關節雖然只能有微小角度的動作,但只要受到影響就會造成上半身的不穩定及行走耐久度下降。

薦髂關節一旦失衡,將影響腰薦髂複合體之結構平衡。
薦髂關節失衡原因
薦髂關節一旦失衡,將影響腰薦髂複合體之結構平衡,進而產生腰椎相關問題。
- 關節炎:如退化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
- 薦髂關節韌帶受傷:如跌倒、猛然跌坐、車禍等創傷。
- 日常生活習慣:坐時翹二郎腿、站立時腹部前凸、經常彎腰搬重物。
- 核心肌群:肌肉強度不夠。
- 其他因素
- 腰椎融合術後:使得相鄰關節的負荷增加,也可能引發疼痛和關節不穩定。
- 妊娠與產後變化:懷孕時分泌的鬆弛素,會使韌帶變鬆弛,增加關節活動度,可能導致疼痛。
- 生物力學異常:如長短腳、骨盆傾斜脊柱側彎。
薦髂關節疼痛症狀
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症狀相當多元,容易與坐骨神經痛搞混。
局部疼痛
位置是在薦髂關節的周圍,常見久坐及翹二郎腿時,會產生薦髂關節局部疼痛,及變換姿勢瞬間疼痛(尤其從椅子起身的那刻) 。
傳導疼痛
屁股後方至大腿後方的傳導痛,嚴重時會到小腿後方甚至腳底,這個跟骨刺或椎間盤突出造成症狀類似,加上如果而X光或核磁共振影像又呈現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的話,則容易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
檢查多管齊下 確診病灶很重要
由於薦髂關節錯位不易透過X光、甚至核磁共振來判讀,需要仰賴醫師的臨床經驗及理學檢查。
抬腿測試和關節壓迫測試
:若出現屁股後方明顯疼痛,則可高度懷疑屬於薦髂關節的問題。診斷性麻醉
:透過超音波檢查薦髂關節周圍韌帶之損傷,接著借助超音波將麻藥施打在該韌帶,若所有症狀消失,即可確診。
影片推薦
傳統治療難到位 增生療法夠精準
以往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病人需長期接受復健治療,但由於韌帶層層堆疊,熱敷和電療皆不夠到位,以致於效果有限。針對這點,目前以增生療法最為直接,可針對軟組織進行精準治療,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將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直接注射至薦髂關節內及周圍韌帶病灶,以啟動再生機制、促進組織修復,進而強化韌帶、穩定薦髂關節。
增生療法/PRP 注射須知
如同其他注射治療,增生療法的副作用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推薦閱讀:深入了解增生療法的原理、治療次數、使用藥劑等問題。)

薦髂關節負責承重 一旦失衡後患無窮
薦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本身活動度雖然不大,但在承重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旦薦髂關節錯位,身體為了維持平衡會產生代償,進而拖累腰椎,導致「腰薦髂複合體失能」,陸續會衍生更多問題,因此下背痛輕忽不得,唯有及早治療才能杜絕後患。
視情況搭配其他矯正方式
至於骨盆歪斜者,則必須搭配徒手治療,調整骨盆位置,幫助薦髂關節復位;長短腳者還必須製作鞋墊以矯正走路異常步態。
正確姿勢強健肌力 預防薦髂關節疼痛
至於預防復發之道,則千萬不能忽略腰背、臀部、以及大腿後方等部位肌群的強化訓練,以維持腰薦髂結構的穩定性,還要時時保持正確的站姿與坐姿,才是遠離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根本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