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椎間盤的下背痛,再生注射成新解方
撰文:洪辰宇醫師
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講師/台灣超音波醫學會講師/菁英診所復健科醫師下背痛若源自椎間盤 非手術治療有新選項
下背痛是門診很常見的問題,根據研究,源自椎間盤的下背痛,發生率比小面關節炎或薦髂關節病變等都來得高。菁英診所復健科洪辰宇醫師表示,椎間盤受損退化會導致纖維環撕裂、甚至椎間盤突出,這兩大問題使得不少人長期飽受下背痛、或合併坐骨神經痛之苦,尤其纖維環撕裂的患者鮮少被診斷與治療,相當無助。針對這些椎間盤損傷,目前藉由再生注射可直接修復,已成非手術治療的選項。
認識椎間盤構造
椎間盤是位於兩節脊椎骨中間負責分散力量的組織,洪辰宇醫師用「麻糬」來形容其構造:麻糬的外皮是由一層層膠原纖維所形成的「纖維環(annulus fibrosus)」所組成;而麻糬的內餡則是由質地類似牙膏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所組成。椎間盤和上下節的脊椎骨則是透過所謂的「軟骨板(endplate)」相連結。
椎間盤的構造包含:中心的髓核、圍繞著髓核的纖維環、以及上下分別與椎體相連的軟骨板。
椎間盤壓力大 難逃損傷退化
洪醫師指出,過度彎腰轉腰、搬重物使力不當時,椎間盤會承受過大壓力,這時最常見的傷害是軟骨板骨折,由於患者幾無症狀,往往不會就醫,之後軟骨板可能自行痊癒、也可能繼而誘發椎間盤退化變性,導致中間的髓核逐漸脫水並失去其減壓的功能,就容易造成外圍的纖維環撕裂傷;倘若動作不當又力道過猛,尤其在彎腰的同時扭轉腰部,則可能直接導致纖維環的撕裂傷。此外,年紀增長、體重過重、長期姿勢不良等等,也會使得椎間盤退化變性,同樣將導致纖維環撕裂傷。
椎間盤的傷害常始於軟骨板骨折,將引發椎間盤的退化變性。
源自椎間盤的下背痛 症狀為何?
由於纖維環的後方有感覺神經(sinuvertebral nerve)的痛覺受器,因此纖維環撕裂傷會直接引發下背痛,洪醫師舉出相關症狀如下:
- 主要位於中央、感覺很深層的下背痛。
- 可能傳導到鼠蹊部、髖關節、尾椎、下肢。
- 早晨起床時感到下背部特別僵硬,活動一下後才緩解。
- 久坐後會特別疼痛。
- 久坐後起身、身體前彎(例如彎腰洗臉)、或身體後仰時會痛。
椎間盤突出與坐骨神經痛
至於椎間盤突出,則是纖維環不但發生撕裂傷,其中的髓核還突圍而出,除了下背痛,還可能壓迫腰椎神經根而造成坐骨神經痛,疼痛會由臀部傳到大腿後方、再延續到小腿、腳跟、甚至到腳趾。
製表:洪辰宇醫師
核磁共振為椎間盤診斷利器
在診斷方面,洪醫師則說主要仰賴核磁共振(MRI),不但可確定椎間盤突出是否壓迫神經根,若核磁共振影像呈現出變黑變扁的椎間盤(代表髓核嚴重脫水)、椎間盤後方的纖維環亮點(代表纖維環裂傷)、以及軟骨板的訊號改變(代表軟骨板受傷),再搭配理學檢查,就可診斷為源自椎間盤的下背痛。
椎間盤核磁共振診斷損傷狀況。圖片/洪辰宇醫師
椎間盤修復力差 PRP成功救援
洪醫師強調,椎間盤因本身缺乏血液循環,只能依賴軟骨板供應養分,一旦受傷則很難自行痊癒。若保守治療如藥物、物理治療等效果不彰,以往只能考慮接受腰椎手術,所幸再生注射技術不斷發展,富含生長因子的PRP亦被證實其中的纖維蛋白(fibrin)可催化椎間盤裂傷進行重新密合,並減少椎間盤突出,疼痛症狀也隨之改善,成為非手術治療新選項。
椎間盤內PRP注射技術新突破
要將PRP精準深入地注射到椎間盤內,原本必須在X光攝影下執行,對患者和醫師來說體力上負擔較重,且有輻射暴露之虞。可喜的是,員林基督教醫院吳宗儒醫師開發了藉由超音波導引來進行椎間盤注射的技術,2020年洪辰宇醫師也和吳醫師合作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Pain Research發表一篇論文,介紹超音波導引椎間盤內注射之突破技術,現在這項治療在一般診間就可完成,讓更多的下背痛患者可受惠於椎間盤PRP注射治療。
吳宗儒醫師和洪辰宇醫師共同發表關於「腰椎椎間盤內超音波導引注射」之論文。
治療須知:任何侵入性治療或多或少都有風險存在,椎間盤內注射尤其要避免感染發生,除了注射室環境及醫療器械必須符合無菌標準外,亦須在治療前後對患者投以預防性抗生素藥物,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