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2種肉他35歲就大腸癌!醫揭蛋白質挑選關鍵,1招助代謝致癌物
文章出處:早安健康 營養醫學 / 2025-03-28
台北菁英診所基因營養功能醫學門診營運長 /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
我記得十年前一位科技公司三十五歲年輕的工程師,因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心灰意冷的來到我門診討論營養療法,因為他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無肉不歡的他在罹患大腸癌後開始吃素。
他告訴我說,他罹患大腸癌應該跟他喜歡吃肉有關,尤其是牛排、牛肉麵都是他的最愛,其實他也喜歡吃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我想這些都跟他的大腸癌脫不了關係。
動物性蛋白質好還是植物性蛋白質好?
我先強調,當總蛋白質量攝取不足時,可能就不要太強調動物性蛋白或是植物性蛋白了,因為當你的攝取量不足,身體許多功能是維持不下去了。當總蛋白質攝取量無虞的時候,就值得探討動物性蛋白及植物性蛋白的分別了。
我想大家對於動物性蛋白最大的疑慮是來自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腸、臘肉、熱狗、火腿等列為一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被列為二A級可能致癌物。
所謂的一級致癌物是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而二A級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一些流行病學調查認為紅肉與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甚至是乳癌有關。
紅肉與腫瘤有關?最好每週別吃超過500克
紅肉之所以跟腫瘤有關,可能是因為裡頭的血紅素(heme)、亞硝胺(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olycyst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或是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 HCAs)等,其中血紅素的鐵因為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跟細胞的癌變有關,另外,紅肉過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而膽酸會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之一。
姑且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如何,我認為能少吃就少吃,最起碼,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總量不要超過每星期500克,如果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一個手掌大小的量。
蔬菜水果每天必吃!加速致癌物代謝還排毒
朋友記得,每日一定要吃至少五份蔬菜以及至多二份水果,因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的好處是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裡頭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還可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
不過癌友可能最關心這個話題,因為在接受化放療時,醫師及營養師一直建議患者大量吃紅肉來補血補體力,尤其是牛肉,因為裡頭的蛋白質、鐵、鋅、鎂、維生素B6、B12、飽和脂肪高,可是流行病學又告訴我們少吃紅肉,那怎麼辦?
我會建議癌友先補充雞蛋及白肉優先,也就是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蝦肉等,加上足量的豆類穀類植物蛋白,如果此時血紅素以及白血球仍然維持的不錯,那當然就不必吃紅肉了。除非化療結束後,血紅素降到10以下或是白血球降到三千以下,那再吃一些紅肉來補充也是OK的,這時候的紅肉就算是必要之惡吧!
重要是希望大家都能注重蛋白質的補充知識。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