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食物不耐症:解決長年疑難雜症的全新治療方向
臨床探索「食物不耐」治療經驗
有些看似並非醫師眼中的大問題,卻長年困擾著許多患者,也許是消化不良、頭痛、皮膚起疹子、腹瀉、關節痛、或是疲勞倦怠等等,總是無法確診為何種疾病,這類患者的問題也始終無法解決。「食物不耐」乃是一群醫師針對這類患者進行許多臨床探索、或是醫界一些學會深入探討後而逐漸重視的一個領域,在講究實證醫學的今日,或許有許多醫師尚未加以重視,但是從事營養醫學或是自然療法的醫師卻從中獲得大量的全新治療經驗,許多奇怪或是無法根治的疾病或症狀已可從食物不耐的方向得到診斷進而治癒成功。
菁英診所劉博仁醫師表示,只要做對三件事:
(一)揪出食物過敏原、(二)採行食物輪替法、(三)搭配營養醫學處方, 就可早日擺脫慢性食物不耐、無病一身輕!
「食物不耐」對健康的影響:不只是小症狀
「不耐」一詞英文為Intolerance,也就是無法耐受,但症狀還不至於像急性過敏那樣突發和嚴重。我們人體的免疫抗體有五種免疫球蛋白,過敏反應牽涉到的是IgE的運作,一般醫療院所進行的過敏原測試皆針對IgE專一性系統,然而,食物不耐則是由IgG來反應,所引發的症狀並不專一,也就是說症狀形形色色,也因此沒有特別受到重視。依照「食物不耐聖經」(The Food Intolerance Bible)作者安東尼‧海因斯(Antony J.Haynes)的看法,至少45%的人口深受食物不耐所困擾,實在不可小覷。
有別於急性過敏,食物不耐既然叫做不耐,就是說必須大量而且長期食用某種食物之後,才慢慢出現一些臨床不易發現或是不被重視的「小症狀」,因此這類患者就像皮球一樣被轉來轉去,卻得不到根本解決之道。
慢性食物不耐症症狀及誘因
一般說來,食物不耐的患者大多會有下列幾項症狀:皮膚過敏、青春痘、慢性疲勞、頭暈、頭痛、氣喘、腸躁症、消化不良、腹瀉、水腫、自體免疫疾病、肌肉疼痛、關節發炎、慢性鼻炎、憂鬱、梅尼爾氏症候群、慢性肌膜炎、黑眼圈等等。
許多因素是認為會加重或是誘發這種食物不耐的情形,包括:
酒精:
長期酗酒會逐漸影響及破壞腸道黏膜,以致於細胞間隙受損,於是發生食物不耐之情形。抗生素或是其它消炎藥:
患者可能因為某次手術或是感染,服用抗生素之後造成腸道菌叢改變,甚至破壞腸黏膜的屏障,造成腸漏症,所謂腸漏症即是腸內黏膜間有細孔,造成食物大分子、毒素、過敏原進入淋巴液及血液中,產生一連串食物不耐症狀。流感或是其它病毒感染:
因為病毒也是會造成類似腸炎的症狀,如果身體修復不好,則腸漏症也會發生。食品添加物:
現代加工食品多如牛毛,如果稍一不慎吃到了對身體有害的添加物或是防腐劑,也是會造成腸道的黏膜受損,諷刺的是有些品牌維他命號稱對身體有幫助,但是內含苯甲酸的防腐成分,不但會和維生素C作用而產生致癌物質苯,也會影響腸道健康,得不償失。壓力:
壓力使人老,壓力使人衰,一點都沒錯,在巨大壓力之下身體的免疫功能會受到嚴重影響,不但巨嗜細胞吞噬作用降低,連帶淋巴球的細胞激素分泌失調,最後自體免疫疾病、過敏症甚至癌症都比較容易出現,頭髮發白或是嚴重落髮於焉產生,當然對於影響免疫系統70% 的腸道也難逃波及,一旦造成嚴重腸漏症,食物不耐就會產生。
改善食物不耐症狀要把握三原則
要改善食物不耐,首先要檢視個人每日的飲食,同時也要遵循ATM治療原則:
A-Avoidance (避免)
詳做飲食日記,並接受食物過敏原檢測,包括針對急性過敏與慢性食物不耐兩大方面,接著依照檢驗結果視患者對特定食物的不耐嚴重度來建議食物輪替法。原則上,重度不耐的項目禁食三個月、中度不耐的項目禁食兩個月,之後再逐漸少量進食並觀察看看。當然,如無特殊必要,能夠不再吃重度不耐的食物更好。不論如何,甜點、飲料、咖啡、酒精則應避免。T-Treatment (治療)
一般投以抗組織胺、抗憂鬱劑、消炎止痛藥等藥物,皆僅能症狀治療。M-Modificaiton (調理)
採行營養醫學療法與生活調理雙軌並行,並且持之以恆,將可大幅減少食物不耐發作的機率,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慢性食物不耐症的營養療法
建議補充機能性益生菌、植物酵素、維生素B群等等。營養素對於人體細胞有著直接的影響,營養素的不平衡往往是造成疾病或功能性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透過檢驗精準地了解營養素失衡的缺口,並正確地補充營養素,可重建人體細胞的平衡、重現細胞活力、儲備器官所需能量,是對抗疾病病根、回復健康的自然療法。然而,每個人所需的營養素組合與治療劑量,會依患者年齡、體重、臨床症狀、相關檢驗結果、以及正在接受的藥物治療等因素而有不同,需由醫師規畫個人化處方,才能得到理想之綜效,患者切勿輕信廣告自行調配,以免傷荷包卻徒勞無功、或吃出其他問題而得不償失。
預防慢性食物不耐的自我生活調理
- 適度規律的運動:每日曬些太陽,配合適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跳舞、瑜伽、氣功等為主。可以調節自律神經,促進免疫平衡,改善慢性食物不耐的相關症狀。
- 多吃天然的食物,少吃人工色素、冰品、過甜食物、含防腐劑的罐頭和果汁等加工食品,煙燻燒烤類的食物也盡量不要碰。尤其市售罐裝飲料、冷飲等,不但糖分高易使白血球活動力降低,弱化免疫系統,而且所含之各式茶精、香精會加重肝臟負擔,使得排毒力減弱,增加過敏毒素的存在。
- 睡眠充足:盡量晚上10點上床睡覺,並且培養良好睡眠習慣,如此可增加深度睡眠腦波比例,促進生長激素以及褪黑激素的分泌,紓解腸道壓力,降低食物不耐機率。
- 舒緩壓力:以音樂、藝術、旅遊、文藝欣賞、靜坐冥想等方式來紓壓,如此可以降低自律神經緊張,也可紓緩慢性食物不耐的症狀。
- 每日排便順暢:便祕會增加腸內毒素及壞菌滲入體內機會,加重過敏體質的負擔,故每日最好飲用2000C.C.的白開水,每天並攝取五至七份拳頭大的蔬果,配合補充益生菌,如此可促進每日排便順暢,維護腸道內友善生理環境。
一般找出不耐食物後,只要停止數週甚至數個月後,其症狀就會逐漸消失。許多患者會問,不耐的食物是不是永久不可再碰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意思是說,只要禁食不耐食物數月、甚至數年後,再次接觸時,應該以食物輪替法來享用,千萬不要一次大量或是每日食用,如此又會造成免疫反應的激活,勢必導致自身的不適症狀又死灰復燃,尤其是小朋友因為免疫細胞很活躍,非常容易因為再次接觸到不耐食物而造成症狀反覆,需要家長特別加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