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比率逐年升高

在台灣,糖尿病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人口高齡化、肥胖人口的增加、運動量不足等原因使得糖尿病之盛行率逐年升高。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糖尿病就醫人數已超過兩百五十萬人,糖尿病患者在一開始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仍有相當不少患者延遲診斷,尤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佔大多數,但是這段未被診斷的期間,身體會被血糖糖化,也對身體造成許多損害。

糖尿病類型

糖尿病是由於先天基因體質以及後天不良生活形態所造成的一種全身性新陳代謝異常的疾病,主要分為兩型:一是體內無法分泌胰島素之第一型糖尿病;另一是體內胰島素的受體對胰島素產生了抗性之第二型糖尿病。此外,還有懷孕時的妊娠糖尿病、因胰臟開刀等因素造成的糖尿病或是屬於不正常血糖值的血糖不耐症等。致病機轉為,胰島素一旦無法作用,即會引起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素代謝異常,造成血中葡萄糖過多,接著經由腎臟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以致產生尿液中帶有糖份的現象(正常尿液中不含糖份),即是所謂的糖尿病。

糖尿病,營養調理,營養醫學

糖尿病典型症狀

早期的糖尿病大多數都沒有症狀,或者只有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不舒服感,如果不刻意去抽血檢查,糖尿病是不會被早期發現的,往往等到病情加重時,糖尿病的一些症狀才會陸續出現。其中,最典型的症狀包括吃多、喝多、尿多(亦即所謂的三多症狀)、以及體重減輕;其餘常見的症狀還有皮膚發癢、容易疲勞、視力減退或看東西模糊、傷口不易癒合、四肢酸麻、常尿道感染等等,若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往往糖尿病已潛伏了一段時間了。

糖尿病急、慢性併發症

然而,為什麼有必要及早檢測並控制血糖?糖尿病又有什麼可怕呢?如同前述,糖尿病是全身性新陳代謝異常的疾病,倘若沒有控制好血糖,是會影響全身器官而產生可怕的併發症的,還可區分為急性併發症與慢性併發症兩大類。

一般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有酮酸中毒(多數為第一型糖尿病患),及高血糖高滲透性非酮酸糖尿病昏迷為主,此外,糖尿病患還容易發生急性的細菌感染。至於慢性併發症,糖尿病會造成大大小小的血管病變以及多種神經病變,數不清的併發症主要包括暫時性腦缺氧或腦梗塞(腦中風)、心絞痛(狹心症)、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出血、腎臟病變、多發性神經病變、糖尿病肌肉萎縮、以及自律神經病變等等,無一不令人聞之色變。

糖尿病是一種非常麻煩的慢性病,必須嚴格地控制血糖才能預防併發症,長期服藥在所難免。

除了長期服藥之外,經由飲食控制、營養醫學自然療法、以及生活調理,皆有助於讓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24小時血糖監測,協助您增進健康

CGM連續血糖探索計畫:CGM連續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是一個瓶蓋大小的監測儀,是藉由儀器上的軟針,來量測皮膚下組織液內的葡萄糖濃度,且將數值彙總成血糖曲線圖,可更加精確了解身體一整天的血糖變化。

劉博仁醫師糖尿病的飲食控制建議

  1. 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
  2. 應多攝取低升糖指數(GI)食物,如新鮮蔬菜、低甜度的水果、全穀類、優質蛋白質食物等。
  3. 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及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 炒菜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高者(如:茶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橄欖油、紅花子油等);少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者(如:豬油、牛油、肥肉、奶油等)。
  5. 烹調宜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等方式。
  6. 選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豆類、蔬菜、果及全穀類,可延緩血糖的升高。
  7. 中西式點心(如:蟹殼黃、鹹麵包、咖哩餃、雞捲等)及節慶應景食品(如:肉粽、鹹月餅、草龜粿、年糕等),應按營養師指導食用。
  8. 少吃富含精製糖類的食物如:糖果、煉乳、蜂蜜、汽水、罐裝或盒裝的果汁、加糖蜜餞、蛋捲、中西式甜點心、加糖的罐頭等。
  9. 嗜甜食者,可選用天然甜味劑,如菊糖等。
  10. 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的患者,應特別注意在延緩用餐時,可事先進食少許點心(如一份主食類),或隨身攜帶糖果,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11. 飲食不可太鹹,並應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內臟(腦、肝等)、蟹黃、蝦卵、魚卵等。血膽固醇若過高則蛋黃每週以不超過二~三顆為原則。
  12. 不鼓勵習慣性喝酒,如果應酬時必須飲酒也應適量。所謂的適量是指每次1~2份酒精當量(≒90大卡)。一份酒精當量相當於15公克酒精,分別等於30c.c.高梁酒、90c.c.紹興酒、100c.c.紅葡萄酒、260c.c.啤酒。

劉博仁醫師糖尿病的營養醫學療法

應該多補充維生素B群,尤其是B12,維生素C、D、E等,而微量元素鉻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發現,輕、中度糖尿病患在原來的藥物之外,每天攝取400微克鉻,四個月後,空腹血糖、血中胰島素都明顯下降,不過應該攝取酵母形式的鉻才有效果。

營養素對於人體細胞有著直接的影響,營養素的不平衡往往是造成疾病或功能性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透過檢驗精準地了解營養素失衡的缺口,並正確地補充營養素,可重建人體細胞的平衡、重現細胞活力、儲備器官所需能量,是對抗疾病病根、回復健康的自然療法。然而,每個人所需的營養素組合與治療劑量,會依患者年齡、體重、臨床症狀、相關檢驗結果、以及正在接受的藥物治療等因素而有不同,需由醫師規畫個人化處方,才能得到理想之綜效,患者切勿輕信廣告自行調配,以免傷荷包卻徒勞無功、或吃出其他問題而得不償失。

劉博仁醫師糖尿病的生活調理建議

  1. 勤測血糖,並做記錄

  2. 多吃五穀雜糧、深海魚肉等

    酒、甜食、飲料、油炸物應盡量避免。不要吃太甜的水果,因為太甜的水果或果汁會瞬間增高血糖。
  3. 戒菸

    吸菸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壓上升、導致動脈硬化。
  4. 控制體重

    盡量將BMI控制在18.5~24,男性腰圍要小於90公分、女性則小於80公分。
  5. 適度運動

    每天至少30分鐘,從每天快走30分鐘開始,其他如游泳、慢跑、爬山、騎自行車、球類運動等也可以,並且持之以恆。

最後要強調的是,糖尿病患的運動方式需視服藥狀況而做調整。一般而言,對非胰島素依賴型肥胖者可以增加運動幫助體重控制,所以運動前後不需要額外攝取食物。然而,使用胰島素的患者,應注意運動時食物的補充,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本文彙整自劉博仁醫師相關著作,文字版權為劉博仁醫師所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