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預防:B型和C型肝炎要定期追蹤

肝癌多年來一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根據國民健康署分析指出,在肝癌死亡案例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由此可知B型和C型肝炎是民眾罹患肝癌的主因。因此,B型肝炎與C型肝炎患者務必要接受定期追蹤及治療,是遠離肝癌的唯一與最佳途徑。

肝癌治療,營養輔助療法,癌症營養建議

台灣成人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者為數眾多,約有310萬人,所以稱肝病為『國病』的確一點也不誇張。由於慢性B型或C型肝炎沒有症狀,因此患者往往忽略而未就醫。事實上,研究已證實肝炎藥物治療B肝控制率可達8成以上、C肝根治率可達7成以上,患者應善加利用這項防癌的健保資源。

肝臟癌化三部曲

肝臟癌化有所謂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有的患者甚至直接從慢性肝炎跳到肝癌。深入來看,若肝臟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下,在肝細胞反覆地被破壞與再生的過程中,肝臟會慢慢地纖維化,最終變成肝硬化。同時,在肝細胞不斷地再生過程中,如果細胞發生突變,則肝癌就有可能發生了。除了前述B型與C型肝炎等病毒性慢性肝炎之外,酒精性肝炎也會發展成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還有,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也可能與肝癌有關。除此之外,肝癌的致病因子也包括黃麴毒素、製造塑膠的氯乙烯、以及重金屬砷等。

肝癌篩檢方法

目前針對肝癌已有一系列的篩檢方法,首先為血液檢驗,除了可檢測出B肝及C肝、並提供肝功能數據之外,甲型胎兒蛋白(α-FP)的數值亦為診斷原發性肝癌之重要依據,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部份肝癌患者之甲型胎兒蛋白數值為正常,故仍不足以診斷肝癌。另一項篩檢利器為腹部超音波掃描,有助於發現0.5~1公分大小左右的肝腫瘤。然而,少部份特殊的肝癌型態,無法用傳統超音波偵測出來,因此,有需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以利確診。

了解肝癌分期與治療方法

一旦知道自己罹患癌症後,務必要了解屬於第幾期。以肝癌來說,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發佈的分期標準可分為四期:第一期係指單一顆腫瘤大小在2公分之內、無血管侵襲;第二期則為單一顆腫瘤有血管侵襲或多顆腫瘤但最大徑沒有超過5公分;第三期已有多顆腫瘤且最大徑超過5公分、或腫瘤侵襲到肝血管的主要分枝或膽囊以外的鄰近器官;第四期:腫瘤細胞轉移到肝臟外的器官。

屬於不同的癌症分期會有不同的主流治療,而不同的治療所需的營養處方也不同,因此為了幫助自己,患者在確診罹癌後務必要向醫師詢問清楚自己的癌症期別,以及接下來要接受的治療。

談到肝癌的治療,屬於早期肝癌且肝功能良好的病人,以手術治療為主,肝功能不佳者則採用腫瘤內酒精或冰醋酸注射、肝腫瘤射頻手術。屬於晚期肝癌、或肝功能不良者,則以肝動脈導管化療栓塞法為主,必要時輔以放射線治療或使用標靶藥物。至於全身性化療對於肝癌則不如其他癌症般有效。

肝癌治療不可缺的輔助療法

當今的癌症治療已走上整合醫療之路,除了主流的手術、藥物與放射線等治療之外,輔助療法也不可或缺。所謂輔助療法,目的在於提升身體抗癌力及降低手術、化療、放療、以及標靶治療等所帶來的副作用,並幫助患者擁有最大的療癒能量。在各種輔助療法中,營養醫學可說是最好的幫手,因為營養素可提供癌症患者在手術前後整個抗癌過程中所需的能量,幫助癌症患者不被癌細胞所打敗,因此,向營養醫學專業醫師諮詢並取得個人營養調理建議,定能提高成功抗癌的勝算。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不同的西醫主流療法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與風險不同,營養調理也需要跟著調整,此外,每個人所需的營養素組合與治療劑量,還會依患者年齡、體重、症狀、以及各項檢驗結果等因素而有不同,需由醫師整體評估後規畫個人化處方,方能得到理想之綜效。以下為劉博仁醫師針對肝癌各類治療所提出的營養調理建議方向:

肝癌手術治療之營養輔助建議

如果條件符合的話,切除部份肝臟為清除腫瘤的首選治療,在接受手術前後之營養調理須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 手術前應避免菸、酒、以及精製甜食與人工添加物等之攝取,以免影響傷口癒合。
  • 會影響凝血功能的保健食品像是維生素E、銀杏、大蒜精、魚油、紅苜蓿、人參等,最好在手術前一周即減量或暫停服用。此外,會影響麻醉效果的保健食品如紫錐花草、聖約翰草、乳薊草、大蒜精等,則應於手術前三天即減量或暫停服用。
  • 手術後,醫師會開立抗生素以預防感染,而抗生素會破壞腸內好菌,削弱腸道免疫系統,因此建議在手術後可以進食時,就應服用乳酸桿菌或比菲得氏菌等益生菌,來幫助病友重建腸道系統之免疫力。
  • 術後應儘早補充維生素C、鋅、生物類黃酮等以促進傷口癒合、抗發炎、降低傷口感染機會。
  • 含有各種必需胺基酸、乳清蛋白之蛋白質粉,可提供傷口復原之原料、提升免疫力、活化白血球細胞,也可視情況加以補充。

肝癌放射線治療之營養輔助建議

肝癌細胞對於放射線的敏感度佳,因此大多患者會被安排接受放療。儘管放療的過程不至於太不舒服,但是療程所產生之副作用,像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等,都會對患者的生活及健康造成影響,因此營養調理可著重於左旋麩醯胺酸、大豆蛋白、以及益生菌等之補充,可改善放療所引起的副作用。

肝癌標靶治療之營養輔助建議

用於治療肝癌的標靶治療藥物主要有「癌思停」(Bevacizumab),及「得舒緩」(Erlotinib),但一般反應率約為10%,換句話說效果有限。「癌思停」可能造成腸穿孔、高血壓等副作用,可補充維生素B12、葉酸等來調理;至於「得舒緩」的副作用則包括腹瀉、嘔吐等,可補充益生菌來緩解。

除了上述主流治療與營養療法之外,肝癌患者也不能忽視「腸漏症」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腸黏膜細胞緊密接合,具有屏障功能,只有食物經分解後之營養素,才能經由腸黏膜細胞或是細胞間隙被送到血液中。然而,因為食物消化不完全、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細菌菌叢失衡、藥物破壞、氧化壓力等諸多因素,會造成腸黏膜細胞之間出現空隙,導致腸漏症,使得毒素、致癌物質、過敏物質等直接進入血液送至肝臟處理,會使得肝臟承受更大的負擔。

國民健康局近年的網路調查結果顯示,僅6成多網友正確認知肝病的發生與B型或C型肝炎有密切關係,可見民眾的肝癌防治觀念仍有待加強。因此,最後要強調的是,B型肝炎病毒健康帶原者至少每年接受一次血液檢驗及腹部超音波掃描;而高危險族群如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患者,則需接受治療與定期追蹤,才能降低肝癌發生的機率,此外,千萬不要聽信養肝偏方,胡亂吃藥,以免對肝臟造成二次傷害。

本文彙整自劉博仁醫師相關著作,文字版權為劉博仁醫師所有,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癌友為何需要〔靜脈注射高劑量維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