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台灣曾發生「塑化劑事件」,亦被稱為「塑毒風波」,起因為部份食品當中所添加的起雲劑被檢出含有塑化劑,除了最初被披露的飲料商品外,風波還擴大到糕點、麵包和藥品等,這次食安事件終於讓國人有機會發現塑化劑污染問題的冰山一角。

塑化劑毒害

什麼是塑化劑(環境荷爾蒙)

塑化劑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的正常運作,因此又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主要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對羥基苯甲酸酯類、以及酚類等。一旦體內累積過多的環境荷爾蒙,即會對內分泌造成強烈干擾,導致體內生理調節機能失衡,除了會影響生殖系統和中樞神經的發育之外,還會使免疫力下降,亦可能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不孕症、甚至多項婦女癌症等,之於孩童也容易引發氣喘和過敏性疾病,對身體的殺傷力可見一斑。

塑化劑對人體的傷害

其實早在2008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 (Lancet) 就提出環境毒物會干擾身體膽固醇代謝,並且會增加胰島素阻抗;同年,英國流行病公共衛生學者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指出,罐裝容器和水瓶內所含的雙酚A,會增加胰島素阻抗以及肝功能損傷,在在提醒我們,千萬不要輕忽環境賀爾蒙的傷害。

塑化劑污染無所不在

塑化劑之所以尤其令人憂心,正是由於許多食物以及各式各樣的生活接觸都可能使身體遭受塑化劑的污染,並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一直累積在體內。常見的塑化劑污染源包括一切塑膠製品、化妝品、食品包裝、定型液、黏著劑、除蟲劑、油漆、醫療器材、建築裝潢材料、鞋底、塑膠玩具、防曬乳、食品添加物、塑膠水壺、清潔劑、罐頭內塗層、紙杯內塗層、寶特瓶、熱感應紙、牙科填充材料、衣服染劑、部分藥品、動物飼料等等,可說是無處不在、防不勝防。

體內自然排毒機制

累積在體內的塑化劑約有15-20 %會堆積在脂肪組織中,其餘的80-85 %必須經由肝臟兩個解毒階段來處理。其中,第一個階段會將毒物轉換成中間產物,這些中間產物的毒性反而更強,必須趕快進入第二階段,以免傷到自己的細胞膜和DNA;第二階段則要將毒性超強的中間產物,轉變成水溶性的無毒產物,再經由腸道或腎臟排出體外。若是身體經常性受到塑化劑汙染,無疑加重了肝臟解毒的負擔。

塑化劑累積過多 需儘早排毒

若有塑化劑毒害的疑慮,或身體有任何原因不明的症狀,建議儘快接受尿液檢測,一旦發現鄰苯二甲酸脂類 (phthalates)、對羥基苯甲酸脂類 (parabens)、酚類 (phenols) 等數值過高,就應趕緊接受治療促進塑化劑代謝,同時多攝取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薑黃、綠茶等有助肝臟排毒食物,並搭配強化肝臟排毒機能的功能性營養補充品,以儘快恢復內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

醫師團隊

劉博仁醫師,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營養調理,皮膚過敏,腸道過敏,賀爾蒙平衡

劉博仁醫師

台北
營養醫學博士
經歷|專長
陳欣湄醫師,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營養調理,皮膚過敏,腸漏症,賀爾蒙平衡

陳欣湄醫師

台北
營養醫學專家
經歷|專長
康曉妍醫師,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營養調理,皮膚過敏,腸道過敏,賀爾蒙平衡

康曉妍醫師

台北
營養醫學專家
經歷|專長
黃柏堯醫師,預防醫學,老年醫學,睡眠障礙,慢性疲勞,老年憂鬱,肌少症

黃柏堯醫師

台北
營養醫學專家
經歷|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