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與腸漏症互為因果關係

食物不耐與腸漏症是互為因果的兩個疾病問題。若長期食物不耐,食物過敏分子會刺激腸道黏膜以及腸道淋巴組織,使腸黏膜細胞產生間隙,如此一來,許多食物的過敏分子、毒素、壞菌等物質因此經由受損的腸子細胞間隙滲入淋巴液及血液中,引起全身免疫的失調,產生許多慢性症狀,包括皮膚過敏、鼻子過敏、氣喘、頭暈、頭痛、慢性疲勞、大腸腸躁症、自體免疫疾病、肌肉疼痛、關節發炎、憂鬱症等,可以說是百病叢生,這都是因食物不耐而引發腸漏症所致。反過來說,若因藥物或腸內壞菌過多等其他因素造成腸漏症,使得許多未分解完成的食物大分子(尤其許多過敏原即是大分子蛋白質),從腸漏縫隙滲入血液及淋巴液中,誘發食物不耐反應,也會產生上述的症狀。

腸漏症與慢性食物不耐

腸黏膜的屏障功能

腸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具有屏障功能。在正常情況下,腸黏膜細胞緊密接合著,凡是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或毒素,皆無法穿越腸黏膜細胞進入血液中。只有食物經分解後之營養素,才能透過各種機制經由腸黏膜細胞或是細胞間隙被送到血液中。然而,有諸多因素會造成腸黏膜細胞之間嚴密的保護網變得不健全,甚至出現空隙,或是滲透壓改變,將使得我們吃進身體的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質類),在沒有消化完全的情形下進入血液或是淋巴液中,於是導致腸漏症。

免疫系統的保護機制

此時,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會啟動一連串「保護機制」,進而對該食物分子產生抗體,如IgE或是 IgG4抗體,而這些免疫反應可能是急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神經血管水腫、氣喘),或是慢性食物不耐反應(如慢性疲倦、慢性皮膚濕疹、頭痛、關節酸痛、肌膜炎、腸躁症等),更甚者可能產生自體抗體攻擊自己的組織,造成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硬皮症等)。

造成腸漏現象的原因

究竟那些原因會造成腸黏膜細胞與細胞之間空隙呢?主要原因在於:

  1. 腸內壞菌過多

    壞菌過多會產生許多內毒素,不但會改便腸黏膜通透性,也會透過肝腸循環增加肝臟負擔。
  2. 過敏食物

    例如牛奶、蛋白、奇異果等,會造成腸黏膜敏感,之後過敏蛋白滲入血液、淋巴液中,引起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
  3. 酵素不足

    暴飲暴食、或是本身胰臟功能不足、膽囊切除手術後、或是脂肪肝,都有可能造成酵素不足,使得食物分解不完全,大分子過敏原於是刺激腸黏膜、導致滲漏。
  4. 藥物

    長期服用西藥如抗生素、消炎藥、化療藥物或是中草藥,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導致腸漏。
  5. 垃圾食物以及低纖維飲食

    精緻或是高油脂、高糖食物,都是破壞腸道菌相的殺手:如果纖維攝取太少(一天低於20-25公克),更會造成短鏈丁酸不足,結果腸細胞能量供應短缺,引起腸漏。
  6. 低胃酸

    濫用胃藥,導致胃酸酸度不足,不但食物殺菌不夠,易致感染,也會造成腸漏,而且許多營養素吸收也因此降低,如鈣、鐵、維生素C等。
  7. 脂肪酸不平衡

    攝取過多反式脂肪,或是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DHA太少,造成發炎,引起腸細胞水腫,滲透壓改變,進而腸漏。
  8. 感染

    包括寄生蟲、念珠菌慢性感染,皆會引起腸漏症。
  9. 酒精

    破壞腸黏膜完整性,引起腸漏。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腸漏症,最準確的方法就是進行小腸內視鏡,取黏膜做切片檢查,但屬於侵入性檢查,比較不建議。另外也可透過尿液,檢測小腸滲透壓,但此項檢測過程繁瑣,收費昂貴,一般也較少執行。最理想的方式是透過抽血檢測IgG4慢性食物不耐,或是以一滴血液抹片型態檢查,看血液中是否有不明斑塊、細菌存在,來輔助腸漏症之診斷。

根絕過敏疾病的四大原則

如果確定自己有腸漏症,想要徹底根絕困擾自身的過敏疾病,務必掌握以下四大原則:

  1. 移除(Remove)

    移除過敏以及不耐食物,譬如對牛奶或是乳製品敏感,就應該避免相關乳製品至少兩個月以上。再次接觸時,謹記採行食物輪替法,千萬不要一次大量或是每日食用,否則又會激活之前的免疫反應。
  2. 補充(Replace)

    補充修復腸漏的必需營養素。
  3. 重植(Reinoculate)

    補充益生菌,以降低腸道壞菌,並藉此調整腸道淋巴組織免疫功能。
  4. 修復(Repair)

    持續以低刺激、健康飲食來幫助修復腸道黏膜的健康。

劉博仁醫師建議的個人化營養療法,改善腸漏問題

正確地補充營養素,可重建人體細胞的平衡、重現細胞活力,是對抗疾病病根、回復健康的自然療法。因此透過營養療法也可以改善腸漏,尤以益生菌、酵素、左旋麩醯胺酸的補充為三大重點:

益生菌

  1. 攝取益生菌可增加腸道內好菌數目,減少致病壞菌數。
  2. 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黏膜淋巴組織,降低與過敏有關的Th2細胞所分泌的一些細胞激素。
  3. 修補腸漏,降低腸內過敏蛋白滲入血液及淋巴液中的機會,進而降低全身性過敏反應。
  4. 降低腸內毒素滲漏進腸肝血液循環中,降低肝臟解毒負擔。

酵素

  1. 被視為「食物的剪刀手」,可將食物分解至最小單位,如胺基酸、小胜肽、脂肪酸、單醣、雙醣。許多過敏原是蛋白質分子,因此效素可以將之分解成較不致敏的小胜肽或是胺基酸,降低過敏機率。
  2. 降低過敏物質對腸道的刺激,減低腸粘膜滲透壓,修補腸漏,降低腸內過敏蛋白滲入血液及淋巴液中的機會,進而降低全身性過敏反應。
  3. 降低腸內毒素滲漏進腸肝血液循環中,降低肝臟解毒負擔。

左旋麩醯胺酸

  1. 主要可修復腸道黏膜細胞障壁的損害及空隙,改善腸漏症。
  2. 降低致敏蛋白或毒素從腸漏縫隙滲入血液及淋巴液中。
  3. 可以降低磷酸脂解酶A2活性,以降低發炎反應,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4. 調控降低與呼吸道過敏有關的Th2細胞所分泌的一些細胞激素。

如同本文一開始所說,食物不耐與腸漏症是互為因果的兩個疾病問題。若因長期食物不耐而導致腸漏症,那麼改善了腸漏症就等於抗敏成功了一半。依照「食物不耐聖經」(The Food Intolerance Bible)作者安東尼‧海因斯(Antony J.Haynes)的看法,至少45%的人口深受食物不耐所困擾,由此可推估腸漏症患者或者準候選人的數量實在真不少,因此腸漏症也越來越受到營養醫學界的重視。

本文彙整自劉博仁醫師相關著作,文字版權為劉博仁醫師所有,請勿轉載

醫師團隊

劉博仁醫師,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營養調理,皮膚過敏,腸道過敏,賀爾蒙平衡

劉博仁醫師

台北
營養醫學博士
經歷|專長
陳欣湄醫師,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營養調理,皮膚過敏,腸漏症,賀爾蒙平衡

陳欣湄醫師

台北
營養醫學專家
經歷|專長
康曉妍醫師,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營養調理,皮膚過敏,腸道過敏,賀爾蒙平衡

康曉妍醫師

台北
營養醫學專家
經歷|專長
黃柏堯醫師,預防醫學,老年醫學,睡眠障礙,慢性疲勞,老年憂鬱,肌少症

黃柏堯醫師

台北
營養醫學專家
經歷|專長